西昌追梦航天 功绩彪炳史册
始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四川西昌市60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是我国“嫦娥”“北斗”的母港,先后执行16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占我国航天发射总数的近一半,是我国综合能力最强、发射数量最多、发射密度最高、对外开放最早的发射中心。
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建之后,中央决定再建一个航天发射场。经过艰苦考察,最终选定了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条件好的西昌松林地区。从满眼的荒山、没膝的枯草、遍野的怪石到一座享誉世界的现代化航天城,跨越了20年的艰辛建设历程。
“一期”工程从1970年底开建,国家从施工力量、材料供应、铁路运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在各方大力协同下、通往发射阵地的铁路、公路及供水、供电、通信等相继建成,保证了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试验卫星和4月8日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
1986年2月6日,“中心”第三次成功发射了应用型同步通讯卫星,正式宣告,我国的航天技术已从试验型转入了使用型。许多国家纷纷同我国洽谈,要求帮助发射通信卫星,对此国家又将二期工程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该工程主要由外星测试厂房,准备和探伤厂房及配套工业用房外宾宾馆、阵地、休息室、国际国内卫星地面站等组成。
1987年底二期主体工程建成,1988年5月全面调试结束,经1990年4月7日美国生产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使用,性能完备,各系统性能受到美方参试人员的好评。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大吨位、多功能的应用卫星日趋增多,为了满足8吨以下卫星、飞船的发射,使我国航天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9年又决定把新建第二期发射工位列入了国家重点抢建工程,即“三期”工程。
三期工程难度大,时间紧、设计先进、系统复杂,建设项目主要由一座移动式封闭钢结构勤务塔和一座固定式钢结构发射塔及指挥控制,燃料加注、气象通信、供电供气、消防报警、液压、空调、总平工程等组成。建设中, 整个工程采取了平面交叉、立体交叉、全面协调、合理施工方案,使工程进度加快。经一年零一个月抢建,1989年5月20日新工位各系统全部完成,该工程后来还获得了“鲁班奖”。
从我国首颗卫星成功入轨到我国首次行星探测遨游天际;从探月工程7次“零窗口”连战连捷到59颗北斗导航卫星百分百成功发射;从我国第一枚低温燃料运载火箭首飞到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成熟运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事业谱写了彪炳史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