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址就在杨家岭。这是一座共产党人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中央大礼堂”。
“七大”召开之前,中央决定建一座大礼堂,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时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青年建筑家杨作材肩上。他毕业于武汉大学,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工和泥瓦匠,他从小喜爱建筑,在祖辈的影响和教育下,学到了一些房屋设计和制图方面的技能。来到延安后,曾设计建造了中央办公厅大楼等许多建筑。
1939年5月中央大礼堂开始筹备,会址就选在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南侧山根下。1941年冬,中央大礼堂图纸设计出来了,整个礼堂长35米,宽30米,高11米,中间是一个主厅,可以容纳1000人,采用四个大石拱作为主梁,避免了遮挡视线的两排柱子。为了减轻大拱的承载力,设计者参照赵州桥的结构形式,在大拱上又修了几孔小型砖拱。然后用单砖墙砌平,使它既能承重,又显得平整、美观。
历经一年多的开山劈石,石料全部取自延安,经过当地工匠的精心施工,1942年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建成。这座砖石结构的大礼堂,中西合璧,外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又似窑洞的拱形特色,体现了壮观大方,艰苦朴素的时代风貌。
大厅内利用高大窗子解决室内采光,在当时没有钢材、水泥的情况下,用大跨度拱式结构是非常高明的。为了抵御水平推力,两旁建有小会议厅、阅览室、休息室。大厅的前面有个塔楼,塔顶上旗杆可以挂旗。大门开在侧面、别有风采。
礼堂的正厅共有四个出入口,两两对称。为了使外观生动、活泼,不过于呆板,这四个门均不尽相同。东北角的那个大门比较突出,在进门处用石料砌一个小台阶,用横直两根石过梁修建了一个小方亭,过梁的一头砌在砖墙上,一头就架在一根石柱上。
整个建筑没有传统的屋檐,顶部斜屋面流下的雨水,通过水槽流到二层平台,再通过石质水槽流到地面。此外,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大礼堂外墙墙体,下部为石砌,上部为砖构,而且石砌的部分有七层,寓示中国共产党“七大”在这里召开。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召开那天,朱德总司令在大会上说:“我们今天终于可以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了。”党的“七大”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如今,这座建党史上的标志性建筑,虽历经风雨,仍巍然屹立。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地 址:西安市北大街199号 邮编:710003
管理维护:陕建集团信息中心 陕ICP备17011660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西安






地 址:西安市北大街199号
邮编:710003
管理维护:陕建集团信息中心
陕ICP备17011660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西安